健康專欄

嬰兒睡得好,爸媽免煩惱:5大地雷睡眠行為,遠離嬰兒猝死危機

Jun 02, 2025

嬰兒睡得好,爸媽免煩惱:5大地雷睡眠行為,遠離嬰兒猝死危機

當小生命降臨,新手爸媽們無不沉浸在喜悅之中,同時也擔負起照顧寶寶健康的重責大任。

其中,嬰兒猝死症候群(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, SIDS)始終是讓許多家長聞之色變的議題。

儘管SIDS的確切原因仍未完全明朗,但研究顯示,許多睡眠環境中的危險因子是可以被避免的。

為了幫助爸媽們守護寶寶的睡眠安全,我們整理了五大常見的NG睡眠行為,提醒您務必避免,為寶貝打造一個最安心的睡眠環境。

NG行為一:寶寶趴睡或側睡

為什麼NG? 趴睡或側睡會增加寶寶口鼻被床墊或周圍物品遮蔽的風險,導致二氧化碳重複吸入或呼吸不順。相較之下,仰睡能確保呼吸道暢通,是美國兒科學會(AAP)及台灣兒科醫學會一致推薦的嬰兒最安全睡姿。

怎麼做才對?

  • 堅持仰睡: 每次讓寶寶入睡時,都務必讓寶寶仰躺。
  • 清醒時可適度趴臥: 在大人完全監護下,可以讓寶寶清醒時進行短暫的「Tummy Time」(俯臥時間),有助於發展頸部和背部肌肉,但絕對不能在無人看顧下趴睡。

NG行為二:床上太多鬆散物品

為什麼NG? 柔軟的填充玩偶、枕頭、毯子、嬰兒防撞護墊等,都可能在寶寶睡眠時不慎遮蓋口鼻,造成窒息風險。

怎麼做才對?

  • 清空嬰兒床: 嬰兒床上除了寶寶和一張合身的床單外,不應有任何其他物品。
  • 不使用枕頭或厚重毯子: 嬰兒不需使用枕頭。若擔心寶寶著涼,可選擇穿著嬰兒睡袋或包巾(需確保腿部有足夠伸展空間)。

NG行為三:與寶寶同床共眠

為什麼NG? 雖然許多文化有同床共眠的習慣,但與嬰兒同床共眠會增加SIDS和意外窒息的風險,尤其是當父母飲酒、吸菸或服用某些藥物後,對寶寶的警覺性會降低。大人熟睡時也可能不慎壓到寶寶,或棉被衣物遮蓋住寶寶。

怎麼做才對?

  • 同室不同床: 建議讓寶寶睡在父母房間內嬰兒床,至少六個月,最好能持續到一歲。這樣方便夜間餵食和照護,又能避免同床的風險。
  • 嬰兒床靠床: 若空間允許,可考慮使用可與父母床併攏的嬰兒床,方便夜間照護,但寶寶仍有自己獨立的睡眠空間。

NG行為四:睡眠環境過熱

為什麼NG? 寶寶體溫調節能力尚未成熟,過熱的睡眠環境容易造成寶寶脫水、活動力下降,甚至增加SIDS風險。

怎麼做才對?

  • 適宜室溫: 維持室內溫度在舒適的範圍,約攝氏22-24度。
  • 穿著適中: 讓寶寶穿著比大人多一層衣物即可,勿過度包裹。觸摸寶寶的頸後或胸口判斷是否過熱,若有出汗則表示穿太多了。
  • 保持通風: 維持室內空氣流通,但避免風口直接吹向寶寶。

NG行為五:使用不安全的嬰兒用品

為什麼NG? 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標榜能幫助寶寶睡眠的產品,例如嬰兒睡眠定位器、防翻身枕等。然而,這些產品不僅未能有效預防SIDS,反而可能增加寶寶窒息的風險。

怎麼做才對?

  • 選擇符合安全規範的嬰兒床: 確保嬰兒床符合國家安全標準,床欄間距適當,床墊堅固且與床架密合。
  • 避免使用未經證實的輔助產品: 對於任何宣稱能降低SIDS風險的產品,應保持謹慎,並諮詢兒科醫師的建議。

結語

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風險,需要爸媽們對寶寶的睡眠環境給予更多的關注與細心。

透過避免上述五大NG睡眠行為,並持續遵循安全的睡眠指南,我們就能為寶寶創造一個最安全、最舒適的睡眠空間。

多一分謹慎,少一分擔心。讓寶貝在安全的夢鄉中健康成長,是每一位父母最大的心願。

若您有任何疑慮,請務必諮詢您的兒科醫師。

 

提醒:本文僅提供一般健康資訊參考,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。

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如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,請諮詢您的醫師、營養師或其他專業醫療人員。

(圖片來源/freepik)